馒头攻略网将跟大家是介绍关于雨滴是怎么形成的的,希望可以帮你解惑。
- 1、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 2、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 3、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 4、雨滴的形成原因
- 5、小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馒头攻略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通过大气循环扰动形成的。
1、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不断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
2、小水滴聚集成了云,一片片云互相碰撞,让水滴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下落变成了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3、雨的可快可慢,规模可大可小,降雨是地球水循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雨滴是当云层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它们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开始向下落。
雨的形成过程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水的三种形态,有着循环变化的关系。当水蒸发后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如果把水加热至摄氏一百度,水便会沸腾,迅速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把水冷却至摄氏零度的低温下,水便会凝结成固态的冰块。冰块受了热,又会融化为液态的水了。
雨滴测量的传统方法
1、动力学法
使用压强变换器和电压传感器,根据测量雨滴的下落动能变化来获得雨滴尺寸的大小仅适合于谱带均一的降水,由于该种方法误差太大,通常很少采用。
2、滤纸色斑法
是根据雨滴落在一定面积的滤纸上的斑迹大小,逐个读数,依据已有的检定曲线,将其转换为雨滴大小,再经过一定的计算,得出雨滴谱的各类特征值这种方法的误差范围在6%~14%,相当于0.037~37mg滤纸色斑法不能对地面雨滴谱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
3、面粉团法
使用内部装有面粉有一定表面积的广口容器雨滴降落在容器中,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会形成一个小球将其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粒径大小其缺点是若使用的面粉不同,其校正曲线之间会存在细微的差别。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雨滴
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1.雨是通过大气循环扰动形成的。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不断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
2.小水滴聚集成了云,一片片云互相碰撞,让水滴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下落变成了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3.雨的可快可慢,规模可大可小,降雨是地球水循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雨滴的形成原因
雨是通过大气循环扰动形成的。
1、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不断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
2、小水滴聚集成了云,一片片云互相碰撞,让水滴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下落变成了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3、雨的可快可慢,规模可大可小,降雨是地球水循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小雨滴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雨滴。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
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
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
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扩展资料
降水等级:
1、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
2、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
3、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
4、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1)、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100mm。
(2)、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
(3)、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